第(2/3)页 陈露阳轻咳几声,清了清嗓子,朗声道: “各位学长学姐、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经济系(1)班陈露阳。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阅读萨缪尔森,今天我们读‘生产者行为’与‘生产理论’。” “……” 由于事先备过课,稿纸上又有已经翻译之后的手稿,所以陈露阳讲起来非常的轻松自如。 讲课的内容和方式也很简单粗暴。 他先一段一段的读原文,然后再翻译成中文,方便大家理解。 遇见专有名词和重要概念的时候,就把名词和释义抄写在黑板上,领着大家读一遍,再把大家不认识的陌生的词汇单独写在旁边,顺便拓充一下大家的词汇量。 他在上面讲, 下面的人就疯狂的抄,简直恨不得把陈露阳讲的每一句话全都抄下来。 没办法……不管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 哪怕他大四了! 都要面对一个残酷的客观现实: 没有教材。 所有的东西都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述来复习。 甚至于他们的课堂笔记,就是下一届学弟学妹的教材。 现在好不容易有人愿意把教材一句句翻译给他们听,大家都努力抓住机会,争取多抄一点是一点。 很快,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写着“生产函数”、“等产量线”、“最小成本组合”等关键词。 “下面这段比较长,我抄在黑板上。” 陈露阳注意到教室里有人已经抄的手酸甩腕子了。 他便有意识放慢了节奏,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连串的英文,让听课的同学能够借机休息休息。 “A rational producer seeks to maximize output or minimize cost, subject to constraints of technology and resource availability.这句话的意思是理性生产者会在给定的技术与资源限制下,追求产出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 陈露阳还没讲完,一个声音从教室里响起: “那我想请问一下,这个‘maximize output’和‘minimize cost’不能同时实现吗?” 声音不大,却很突兀。 大家手里的笔一顿,纷纷转头望向发问的人。 那是一位坐在中间靠窗位置的大一男生,穿着蓝灰色外套,神情中写满了疑惑。 “比如说我又想多产又想省钱,那这两个目标能不能一起实现?” 陈露阳看向说话的人。 这人他有印象,是大一经济系(2)班的学生。 没有急着回答,陈露阳看向教室问道: “今天教室里有不少大二、大三的学姐学长,有没有哪位学姐学长能回答一下?” 一时间,教室气氛微妙地动了动。 教室里的几位高年级的同学彼此看了一眼。 ——问题不难,却不好答得漂亮。 答得肤浅显得不专业; 答得太学术,又容易让底下大一的听不懂。 前后几秒过去,竟没有一个人发声。 教室里安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陈露阳没催,也没急。 见没人回答,陈露阳可就不客气了。 “没人回答那我来试试。” 陈露阳举起手中粉笔,反手把那句“maximize output or minimize cost”中的“or”圈了起来, 紧接着,又在这两个目标词中间画出一条横线: “这两个目标,看起来是理想组合,但在实际操作里,往往是此消彼长。” “你想多产,就要多投入,比如多招人、多加班、多开机器,那成本自然就提高了。” “你想省钱,那就得省材料、降工时、减少投入,那产出也就上不去了。” “所以,它们不是同时实现的,是‘选择’与‘权衡’。” 陈露阳把粉笔反握,轻轻点了点黑板上的“or”: “你只能择其一为主要目标,根据现实条件灵活切换。” “如果你的资源是固定的,那你追求的是产出最大化;如果你的目标是任务量确定,那你追求的是成本最小化。” “这就是萨缪尔森所谓的‘理性选择’——有限条件下的最优解。” “打个比方!” 陈露阳拍了拍手,举出了自己最熟悉的例子: “你就像厂里的车间主任。” “要是厂里定计划说今年要完成一百台机器,你就得研究‘怎么用最少的钱,把这活干完’——这是‘最小成本’。” “但如果厂里啥都不给你,只扔给你两吨钢材、三台旧设备,那你就得琢磨‘怎么把这点东西榨到极致’——这是‘最大产出’。” “所以两者的区别,一个是你有任务,省钱办事;一个是你有材料,尽力生产。” “这也是理性的一种体现——不是两个都要,而是知道你在哪种现实下,选哪一个目标最合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