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周末,陈露阳回到修理厂,两只眉毛差点没拧到一块儿。 真是不能瞎几把立目标! 当初没立什么目标的时候,厂子还宽敞得很; 自打定下扩建计划,这地方反倒越弄越挤,人也是一天比一天多。 起先,厂里只有林启明几个力学系课题组的学生来跑实验。 现在倒好,连张殿才都来了。 由于可控应力加载框架正处在关键调试期,数据极其敏感,不容出一点差错, 所以张殿才干脆把“校外实验”变成了“驻厂实验”。 只要学校没课、没会、没讨论,他就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来做实验。 本来他岁数比张国强他们也小不了几岁,再加上整天穿工服、满手油泥,活脱脱成了个 许多不了解情况的,还真以为他是修理厂新来的老师傅。 张殿才也不辩解,别人问了,他就笑着接话,说自己是搭的半拉子师傅。 况且他现在研究的连接疲劳件课题,对真实工况下的加载数据需求极大, 而修理厂里别的东西不多,真车、真件、真工况倒是样样齐全。 这么一来, 厂里就成了他理想的“天然实验场”。 可“天然实验场”虽然搭起来了,但是修理厂却变得不方便了。 由于空间被框架和试验装置占去了一半,原本靠窗那一溜修车工位,只能被挪到墙角去。 修个车得先把车屁股贴到墙边,再拐着弯才能伸进工具。 车间里摆不下吊架,连平时抬发动机的千斤顶都被挤在角落。 修理厂的这台TQ20型液压瓶式千斤顶,整整十几斤重,伸起来能有半米高,嘎嘎实用! 正常情况下抬一台小轿车都不费事。 可问题是,这玩意儿得直着放、旁边还得留出半米空间打手柄, 现在实验架的支腿撑得老宽,哪怕勉强塞进去,也一转手就顶到铁梁上,根本打不动。 想要修车,就得几个工人合力抬车底才行。 一趟下来,光是腰背和手臂就酸得直哆嗦。 要是赶上拆底盘,那就更遭罪。 整个人钻到车下头不说,稍一抬头,就容易磕着框架的支腿, 每次一收工,几个工人都得先靠着墙歇半天气。 “总这样不行啊……” 陈露阳皱眉看着那一片拥挤的车间。 扩建的申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批下来。 这么一次两次地凑合着还行, 可要真让大家这么挤挤攘攘地干上一年半载, 别说修车了,人的身体都得累出毛病。 眼下的修理厂,一边是实验区的传感器在闪灯跳数, 一边是工人们抬车、垫木头、掏螺丝,忙得满身油。 那种“科学与力气混搭”的荒诞画面,真是让人咋看咋别扭。 晚上吃完饭,张国强他们累了一天,早早就上床躺着听录音机了。 陈露阳则是蹲在蹲在靠墙的角落,观察着千斤顶。 “小陈,你看什么呢?” 张楠洗完脸,端着脸盆走了过来。 “我在想,能不能做个小型轻便千斤顶。”陈露阳道。 “小型轻便千斤顶?” 张楠来了兴趣,好奇的放下脸盆,跟陈露阳一起蹲了下来。 “对。”陈露阳伸手比划了个大小。 “咱们这台TQ20太大了,要想正常用,不仅得竖着放,还得旁边留出半米多的空打手柄。” “我就在想,能不能做个好拿、好塞、好用的,不用太大,越越轻巧越小越好。” 张楠轻轻皱起了眉头。 “你这个可不太好弄。” “你看,千斤顶的稳就在于‘正着顶’,力得沿着轴线往上走,才能撑得住。” “要是你想让它变小、变轻,受力点就得往下缩。” “顶杆一短,行程一改,可能还没抬几公分,就打滑或者倾了。” 陈露阳反问:“那要是先让它‘斜着起’,再‘正着撑’呢?” “比如靠脚踩或拉杆,先借个力把车抬起一点,然后再让主杆去稳住?” 这话一出,张楠瞬间一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