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只要6微米制造工艺啊!整块芯片,也只集成了8000晶体管,实验室应该可以制造出来吧?” 谢威急了。 特么的,原本那个世界,被芯片卡了脖子。 自己已经考虑到技术基础差,拿出了精简指令集架构,计算机系的主要工作就是设计开发各种精简指令,设计分层电路。 仅仅8位芯片,比起74年英特尔推出的8080芯片只多了一倍晶体管,运行时钟频率为2.86MHz,寻址空间为128KB,48管脚…… 比8080每秒29万次的运算速度,这款芯片的运算速度并没有因为晶体管多一倍就翻倍。 按照谢威的预计,运算速度只有38万次每秒。 现在,于国峰告诉自己,设计出来却制造不出来。 怎么搞? 谢威的很多计划都需要芯片,可以说,所有计划,都是围绕芯片而展开。 没有芯片,别说计算器会胎死腹中,连无线电台、后续战机相关控制系统、PLC、CNC等项目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绝不能让芯片再成为这时代的拦路虎! “如果降低一些性能要求呢?” 谢威咬牙问道。 先解决有无,再考虑技术性能提升。 “谢威啊,国内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刚刚突破,已经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了。要能搞出这芯片,国防科大的亿次计算机项目,就简单了。” 亲自帮着谢威完善芯片电路的于国峰,很清楚这款芯片性能的优秀。 问题是,制造不出来! “不对!不对!” 听于国峰对国内半导体行业介绍,谢威总觉得哪里有问题。 之前不是半导体行业,却在相关领域创业并实现财富自由的谢威,在公司芯片被国外卡脖子时,研究过国内半导体发展历程。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内集成电路生产制造技术,比国外差,差距也是有限的。 之所以没落,是因为基础配套没跟上,大规模生产能力不行、质量也差,加上国外产品涌入,抢夺了市场,使得相关企业更加难以获得研发经费。 据数据表明:70~80年间,相关芯片制造厂每月生产CPU芯片产量仅仅只有几百片,合格芯片不到两位数。 这意味着这些厂只有不足1%的合格率! 在计划经济时代,芯片用户是部队、航天等,只要能满足性能,产量跟良品率要求不高,可以说不计成本。 改革开放,国外芯片大规模进入市场,成本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的国产芯片如何竞争? “哪里不对?” 于国峰问谢威。 “听说沪市无线电14厂设计的1024位移位存储器,集成元器件8820个,完全有能力生产我所需要的芯片!” “那得要钱啊。只生产几片,产能紧张的他们不会接。” 于国峰叹息:果然是年轻人。 作为计算机系负责人,于国峰对沪市无线电14厂还是比较了解的,即使学校发函去,怕是也得等。 “于主任,咱得去沪市一趟。” 谢威严肃地说道。 重来一次,绝不能再让芯片卡脖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