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边角料不好干活啊-《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2/3)页
声音发虚,听着就不像实打实的好钢。
“以前那批钢虽然硬点、脆点,好歹能车、能铣。”
“这一批咋软不拉几的,还夹渣?”
“是啊,你看这截面,气孔都能塞下筷子头!”
“这还让咱练?车刀一碰估计都得崩刃儿。”
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怨声四起。
几个人围着料堆看,有的用指甲抠,有的拿砂纸一擦,灰白的氧化层就掉了一层,露出坑坑洼洼的料心。
老师脸色也不太好看。
他蹲下身仔细看了几根料头,又拿起一截在掌心里掂了掂分量,沉默了好一阵。
“确实不如上一批。”
可材料的质量虽然变了,但是任务节点是定死的,报表也早交到市经委了。
有问题可以记,但生产不能耽误。
“行了,都别嘀咕了。”
“这料是差点,可差料也得有人干。”
老师板着脸,严肃道:
“别老想着材料问题,先想着怎么把这批料干出来。”
“车刀容易崩,那就改角度、调转速;料太软,那就分段加工,
“好料谁不会车?”
“真正的好工人,就得能啃下硬骨头,对付各种料。”
“要是能把这批料干顺溜,将来不管进厂还是分配到地方厂子,都不怕遇上烂活。”
这话说得既软又硬,几个学生低着头,嘴上不敢再多嘀咕。
老师接着分工:
“车工组先挑几根料做试件,实在太软、太脆的先记号,报我登记。”
“铣工、钳工组也别闲着,先把工装校起来,准备待命。”
“到时候看试件成色再决定是换料还是改工序。”
“那要是都报废呢?”有人小声问。
“真都报废,那也得有报废样。”老师斜了他一眼,
“没干,谁信你报废?”
一句话噎得学生说不出话来,只能苦着脸去推料。
小推车的铁轮在地面上“嘎吱嘎吱”响,夹杂着谁都不想说出的无奈。
“唉,这料都空心的,还啃硬骨头呢……”
一个学生苦着脸道。
这边,技校的学生干的铁屑翻飞,
可另外一边,陈露阳的日子却是岁月静好。
伴随着新的一年,通用化零部件总算恢复了正常开工。
坐在图书馆翻开书的一刹那,陈露阳感觉阳光都明媚了。
妈的,还是当学生好啊!
啥也不用想,
不用去四处求人,不用算计别人家库房,更不用操心材料,
只要认认真真、安安静静的读书学习,然后专心致志地焦虑考试的事情就好。
伴随着新学期的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陈露阳也重新拾起了那股“白天上课、晚上翻译”的劲头。
作为支撑生活的另一项重要收入,翻译可是小金库充盈的蓬勃源泉!
这学期,经济系正式将他翻译的《萨缪尔森》前几章整理出版,作为校内教学延伸用书。
虽然只是内部发行的油印本,只供于经济学原著阅读课和《微观经济学》辅导资料。
但是封面可是写的清清楚楚:
原译稿整理:陈露阳
编校:北京大学经济系编译组(供教学参考之用)
与此同时,由陈露阳主讲的《经济学原著导读公开课》也继续延承下来,负责领着系里的学生每周导读原著并主讲。
原本陈露阳只想安安稳稳念书,写点小稿赚点小钱钱,滋补滋补生活~
哪知道哲学系偏偏这时候也盯上了他。
由于哲学系正式加入了通用零部件项目,再加上去年,陈露阳已经翻译了一部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所以新学期刚一开始,萧辉就拎着一本厚得能砸死人的德文原著找上门来,让陈露阳趁热打铁,把《法哲学批判》的第一章到第三章全都翻译出来。
为了让陈露阳的内心好受点,萧辉还特意强调:
如果翻译的质量较高,手稿就将被编入哲学系“西方哲学原典选译·黑格尔卷”,用于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选读》内部研读资料。
陈露阳听了,差点没当场翻白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