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边角料不好干活啊-《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3/3)页

    黑格尔那句子,弯弯绕绕的,一句能从这头绕到那头。

    光前三章,按德文原著的密度算下来,少说也得五万字起步。

    要是真的写下来,那可不是翻译,是硬啃石头。

    可这事又偏偏挂着项目合作的名头,推也不好推。

    好在萧辉也不是光给任务不讲人情的人。

    虽然这次翻译走的是项目合作渠道,不算哲学系正式编译稿费,

    但他巧妙地把陈露阳的翻译费挂在“项目劳务支出”名下。

    哲学系出人出名,钱走经济系那边,等项目经费拨下来,再由哲学系签条发放。

    至于价格,萧辉也给出了“极为慷慨”的标准。

    学校科研劳务原标准是每千字三块,可这德文活儿难度大,萧辉干脆按四块算。

    三章下来,粗略一算五万字出头,总计两百块整。

    陈露阳听得嘴角直抽筋。

    黑格尔的自由精神,一章六十多页,一页几十个从句……算下来,一个从句才值几分钱。

    这要让黑格尔同志知道,怕不是得连夜爬起来,再想一遍辩证法。

    听着陈露阳的抱怨,萧辉笑眯眯的安慰他:

    “精神要靠实践体现嘛。翻译这活儿,就当你参与哲学的实践了。”

    没招,陈露阳只能认命似的把那本书接了过来。

    五万字,两百块,合着一页三毛钱。

    ……害,行吧,赚两百是两百。

    可就在陈露阳闷头疯狂翻译赚小钱钱的时候,张楠却突然找了过来。

    “什么叫生产不下去了?”

    在学校里,陈露阳正对着德文稿批注,听见这话,他整个人一怔。

    按理说,这批学生早就有实操经验,上学期干过一轮试制,这次又配上改进后的工艺卡,连图纸的尺寸、配合面都重新校对过。

    要经验有经验,要参照有参照,怎么还能出事?!

    张楠着急道:“料子厚薄参差,很多根本对不上图纸。学生们一刀下去,不是崩刃就是报废,几天工夫,光废料就堆了一堆。”

    考虑到图纸的修改,各技校正式开工时,张楠干脆向系里请了假,天天往返在几家学校之间,把全部心思扑在生产上。

    可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虽然张楠天天跑在各个技校之间,工艺卡讲得清清楚楚,连标号的箭头都圈了好几遍,

    但钢料这茬谁也救不回来。

    表面上看料子都能用,真上机一车就露馅。

    不是夹渣带气孔,就是硬度不均,刀口一走就发抖,崩刃、打火、震刀,样样都占全了。

    学生们本就经验浅,越出问题越心浮。

    有人怕报废料不敢下刀,有人干脆撂下活,说“这料干不动”。

    几天下来,整条试制进度几乎陷入停摆。

    张楠在车间里来回跑,喉咙都喊哑了,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跑回学校找陈露阳想办法。

    陈露阳急得直变了脸色:“不是……之前咱们不是已经挑拣过一遍了吗!”

    为了这批生产,他和陆局、张国强他们连夜整库房、整清单,甚至把边角料一根根翻过来检查过。

    该准备的,他都准备了!

    怎么还能出这种事呢!

    张楠满脸疲惫,声音沙哑:“问题比想的更严重。”

    “工艺卡是按标准料写的,现在边角料压根套不上。学生情绪全炸了,产量几乎为零。”

    张楠抬头看着陈露阳,像是把最后的希望压在陈露阳身上。

    “现在各个技校都停在那儿,你说该怎么办?”

    陈露阳只觉得脑门子“嗡”地一下,整个人都快炸开。

    他努力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

    “那能不能再调整工艺卡?把工序顺序调整一下?”

    张楠摇头:“这个办法我想过,虽然能缓一点,但一旦放宽太多,成品误差会更大,出了问题就是报废。”

    陈露阳又问:“那把零件的尺寸往小里改,先凑合做出来呢?”

    张楠犹豫片刻,还是摇头:“也不行。如果往小里改,强度就不够了。”

    “推杆和联轴器在车上承受的力很大,一旦缩料,几次冲击就容易断,到时候可能闹出事故。”

    “那你说应该怎么办好?”

    陈露阳声音陡然拔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