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被人驳了-《回到八零机械厂》
第(3/3)页
有高年级同学写的调研河上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情况,写农民收入变化和集体与个人分配矛盾的。
有大二学生分析国国院文件,谈节约与技术改造的。
有写公交车票价与市民生活的。
还有试论经济效率与公平分配的。
中间还穿插着写“献给改革的年代”的热情洋溢诗歌的。
内容五花八门,写啥的都有。
一篇篇看下来,整个学刊里都透着一股“百家争鸣”的劲道。
写的都挺好!
但是嘛~
我写的最好!
陈露阳非常不自觉的将手里的学刊,用挂历纸包了书皮,仔仔细细的放进了行李箱里面。
现在~
这本书归我了!
……
因为有了陈露阳和高小琳的投稿,大一新生们投稿的热情去都被点燃了!
原本大家心里多少都有点怯,觉得写学刊是“高年级的事”,大一新生毛笔杆子嫩,不好意思往上凑。
平时再有些想法,也只敢在寝室里吹吹牛,在课堂上举个手。
真要动笔递稿子,总觉得不够格。
可如今不一样了。
陈露阳和高小琳两个例子就像一把火,直接把大家心里的顾虑全烧没了。
“他们能写,我们也能写!”
“写得不好,大不了下次改呗,总比不写强!”
短短几天时间,稿件像雪片一样飞到了大三学姐刘贺娟的桌上。
刘贺娟一个人根本收不过来,只好发动了学刊编辑部的几个同学,连夜整理稿件。
到后来,学刊原本一月一刊的节奏彻底打乱,刘贺娟被迫紧急联系校印刷厂,硬是“超额”加印了一期,才把学生们的热情接住。
新一期的学刊刚一引发出来,马上就被大家一抢而空,全都在上面寻找自己的文章有没有被选上。
反倒是陈露阳悠悠哉哉的趴在宿舍桌子上,继续写新学期的原著编译。
反正学刊大家轮流看,早晚都能传回到自己的手上。
他不着急~
可是陈露阳怡然自得,别人却坐不住了!
“小陈,你看这个文章,我怎么感觉是针对你来的呢?”
潘玉一边看学刊,一边忍不住纳闷。
“啥啊?”
陈露阳下意识回头,伸手接过学刊。
只见学刊上的这一页写着《零部件通用化的盲区与风险——兼议效益计算的局限》,标题刺眼的分明就是专门冲着他来的。
我草,谁啊?!
陈露阳瞳孔一缩,忍不住往下看了看作者的名。
经济系大三二班:罗天
这名怎么这么熟呢?
陈露阳把人名放在一边,刚看到第一段,眉头一下就皱起来了。
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
“零部件通用化在实践中确有一定便利,但其效益计算往往过于简单,忽视了生产环节中的协调成本与长期风险。”
嗯?
批评我?!
陈露阳眼神一沉,随即拿起学刊,将罗天的文章一字一句看了一遍。
不得不承认,这篇文章写得真漂亮!
全篇罗天一共劈了三板斧。
分别从协调成本、集中风险和制度适应性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步步紧逼。
在协调成本上,罗天直指零部件通用化绝不是把图纸一合、车床一开那么简单。
要真推开,老生产线要改,工人要重新学操作,库房里的零件堆放、领料方式也都得跟着动。
这里面的人力、时间和折腾的钱,都不是小数。”
在风险上,他点得更透:
“零件一旦通用,就好比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只要设计上出点岔子,或者某一批质量没跟上,那影响的就不止一两台车,而是成片的故障。小毛病有可能被放大成大事故,计划经济条件下尤其要警惕这种集中风险。”
在制度适应性上,罗天写得最见功力!
“眼下零部件的供应,还靠国家统一计划调拨,不是市场说了算。要是贸然推行通用件,动的可不只是车间和生产单位,而是原有的分配格局。涉及单位与环节众多,流程衔接与权责边界易出现交叉与堵点……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光有账面上的好处是顶不住的。”
最后一段更是直白阐明:
“算账不能只算经济账,还得算政治账、组织账。不然热闹一场,落到纸面上终归是‘纸上富贵’。”
看到最后,给陈露阳都给看乐了。
“这狗比挺有词儿啊!还他妈整个‘纸上富贵’……”
第(3/3)页